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一年镇江发大水,许小平居住的房子被淹,只好住到外祖父、外祖母所在的周宗记西药房。当然,他那时只有七八岁,因为外祖母一直给人很严肃的样子,所以许小平很少上二楼。尽管如此,当年周宗记西药房的洋式格局还是给了他很深的印象: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的卫生间有抽水马桶,还有洗澡的浴缸,这在当年的整个镇江都是很少有的卫生设施。果然,在这份《买卖房地产合约》中的“装修设备及附着物”中,特别提到了“包括卫生设备”,可见其稀罕之处。
民国时的上海,周宗良最被人熟知的是他位于宝庆路的私家花园宅邸。百年前,淮海中路还叫霞飞路时,就堪称上海“时尚之源”,街上名店林立、名品荟萃,很多都是俄侨老店。而能在霞飞路附近买地置宅的,基本上非富即贵。所以,当霞飞路宝庆路这个上海滩黄金地段“中央别墅区”内,围出一座近5000平方米的私家花园宅邸时,惊动了当时整个上海滩。后来,这里被冠以“上海第一私家花园”的称号,现在市值1.35亿元人民币。
许小平甚至还想起了当年在周宗记西药房的几名职员,有一位邱先生、两位陈先生,还有一位厨师,总共约有五六名店员。
当然,发票抬头处有地址和电话,“大西路三八六号贾家巷口,电话二二六号”,还有发票编号“008248”。发票最下面一行除了“经手人”签名栏外,还有一句告知“货物出门,概不退换”,这可能是根据药房商品的特性而设计的。这张发票上共有两种书写笔迹:一种是铅笔横式书写,这可能是店伙计写的,最上一行的几个字是“□□面粉厂镇办事处”,下面三行皆为购买货品名称,全是英文,书写流利,后面则是价格;另一种是毛笔竖式书写,有两竖行,记者只识得右边竖行内容为“徐经理用药”,估计这是比店伙计层次高一点的人书写,有可能是当班经理。
在上海,老外圈中流传着一句线号就不算真正了解上海文化”。周宗良1925年从德国商人手中买下这座花园时,里面只有两栋德式小楼。他花了七年时间,耗巨资扩建成五栋彼此独立的小洋房,据说所用建材都是从法国进口的。周宗良从宁波“小赤佬”一路闯荡成“德国染料业在华总买办”,再到地产、金融、轮船等各领域的商业机构遍布全国,生平故事不要太励志。他1948年去香港定居时,携带的财富整整装了两飞机,还登上了香港富豪排行榜的第二位!
1945年抗战胜利后,西药市场,日货敛迹;美货登场,并操纵市场。其时药价大降,生意比较好做,呈现了一时繁荣的局面。药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最多时达到了35家,其店号分别为:大中西、中英、镇江、仁丰、大英、万国、济康、中美、天一、济世、仁济、济生、利华、粹良、华西、大华、周宗记、中央、正中西、新华、世界、中法、五洲、同济、上海、国际、华洋、怡和、金星、中国、和平、中华、泰山、华美、屈臣式。以上药房分布在大西路的有25家,中山路有8家,小码头2家。其中的大中西、中英、周宗记三家业务仍占领先地位。(竺捷)
1936年,顾茀臣曾任福建省银行福清办事处主任,在福建的期间,顾茀臣与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还有一段相处的日子。1937年,顾茀臣辗转来到上海,任上海市银行出纳科办事员,因日寇侵沪,顾茀臣后来失业了一段时间。这个时候,身为巨富的周宗良出现了,1941年顾茀臣回镇江为周宗良开设了“谦益泰西药号”,并任经理,该号后来改名为“周宗记西药房”。新中国成立后,顾茀臣积极响应中国的号召,在献粮、支前、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和购买公债中均有积极表现,而他经营这家药房一直持续到1955年,这样算起来顾茀臣经营西药房的时间共有十五年。
顾茀臣清光绪年间出生,浙江人,中学肄业。他从17岁起便随父在福州经营帆运业务。这就要说到顾茀臣和周宗良的关系了,两位都是宁波人,且周宗良早年在宁波还没有混出来的时候,经济状况并不太好,而家境富裕的顾茀臣时常接济他。后来,周宗良到上海大发特发后,这份恩情并没有忘记。
许小平先是找到了一张抬头为“镇江周宗记西药部”的民国老发票(图1)。发票长13厘米,宽8.5厘米,与记者熟悉的民国店号发票不同的是,这张发票明显与传统中式竖式发票不太一样,不仅尺寸小得多,而且风格更倾向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横式现代发票。因为是西药部,所以这张发票的西式元素较多:比如店号下方就是英文名称“C.L.CHOW Co.,CHINKIANG”,“CHINKIANG”这个“镇江”的翻译是民国时通行的标准。此外,发票上还有“CASH SALE\Date\Total”三个英文词,分别为“现售发票、日期、总计”的意思,都是一些最常用的英文单词。
近日,市民许小平在家整理旧物时,无意中翻出了外祖父顾茀臣遗留的几件纸品,一段民国镇江周宗记西药部的故事,从尘封的岁月中逐渐显露出来。
1937年冬镇江沦陷后,中西药房损失数万元,无力恢复旧观,只得在大市口西药房分店旧址开了一个连家店,改名粹良药房,其余几家也未能恢复。之后,镇江陆续新设立了一些药房,其中就包括周宗记、中英、大中西,这几家的业务均较大。其他也陆续开设了一些小药房,以及贩卖西药维持生存的跑单帮者。在此期间,日本药品为仁丹、老笃、大学眼药和武田三共、万有等药厂的产品,充斥市场。国产药厂较有名气的有新亚、信谊等,仅能立足于市场而已。汪伪发行中储券后,出现通货膨胀,人心浮动,囤购现象普遍,西药业务很不正常。
不仅如此,这张发票背面也有玄机(图2)。上面贴了4张面值为“壹角”的“中华民国印花税票”,且上面还盖有长条水波纹税花印章。在税票左侧,还有四行黑墨水钢笔字迹,分别是“纱布、药水棉花、橡皮膏、药膏”。
今年74岁的许小平回忆,他至今仍记得周宗记西药房的具置:在迎江路正对着大西路的位置。而旁边的贾家巷口处有一个周宗记西药房的后门,他们一般都是从那里进出。一进去里面有个大院子,四围都是各种功能的小屋子,有厨房、饭厅、会客室、储藏室、洗手间、卫生间、单人间宿舍等,有点类似于四合院的样子。后门正对面有一个上楼的楼梯,从这里可以到周宗记西药房的二楼,而药房的主体建筑为楼上下的四间房子。
镇江西药业,大约始于清代光绪年间。当时有中西、中法、五洲、济华堂四家药房,设立在银山门、天主街一带。随后大市口设立了中西药房分号和利华药房两家。中法药房是直属上海中法药房的分店;中西、五洲、济华堂都是用上海同名牌号经营的,资金自负盈亏,在业务中属中西最大。
那个年代的上海滩,这个桃花源般避世的庭院太显眼了。当时上海汉奸行动队队长就十分觊觎,多次以“私通重庆”罪名相逼,还筹谋绑票周宗良夺取这一院落。周宗良为了确保人身安全,出门要带上四五个保镖,甚至连手杖内都暗藏一把锋利的剑。即便如此,他的妻子还是被绑票了一回,最后以巨款赎回。周宗良生活方式很中式,常年长袍马褂,而她的女儿周韵琴则完全西化,后来嫁给了家庭教师徐兴业,这位家庭教师后来获得1991年茅盾文学奖。
周宗记西药房建筑的格局在民国时期的镇江西药店号里还是比较特别的,因为它有不少西方建筑装修的元素。许小平在家里找到了一份1955年关于周宗记西药房的《买卖房地产合约》(图3),其对药房房屋数量有精准的描述:“前市房上下计四间,另一大间平房,后面小屋五间。”
许小平曾听外祖父讲过一件事,民国时期,盘尼西林(青霉素)都控制在外国人手中,像旧上海的医院也只有外资医院有盘尼西林,中国人很难拿到。顾茀臣有一次从上海好不容易搞到十支盘尼西林,千小心万小心地带回镇江。在民国时期,有实力的家庭都会攒黄金、,还有盘尼西林,因为盘尼西林能救人的命。欧洲也很快出现走私盘尼西林的黑帮,他们专门提供医院搞不到的盘尼西林。抗战时期有一段时间,市面上的盘尼西林价格等同于一条“小黄鱼”的价格。民国金条主要分“大黄鱼”和“小黄鱼”:“大黄鱼”指十两一根的金条,“小黄鱼”指一两一根的小金条。
那么,许小平外祖父顾茀臣与这家店是什么关系呢?原来,顾茀臣便是这家店的老板。